加强青少年心理健康工作不仅是实现教育强国和健康中国目标的重要举措,而且是党中央关心、人民群众关切、社会关注的重大课题。人工智能深刻改变着人类生产生活方式泸深配,为改善青少年心理健康服务提供了新机遇。
发挥AI赋能的优势
心理健康服务是指运用心理学、医学等学科理论和方法,预防或减少各类心理行为问题,促进心理健康、提高生活质量,主要包括心理健康宣传教育、心理咨询、心理疾病治疗、心理危机干预等。如果这种服务有人工智能技术的合理加持,其效能则有望提升。作为信息时代的数字原住民,青少年更善于使用人工智能工具。人工智能将融入青少年生活的方方面面,包括青少年心理健康。
弥补专业工作者数量的不足。目前,青少年心理健康服务工作者的数量无法满足服务需求。对于一般心理困扰,青少年可在教师与家长引导监督下使用生成式人工智能进行适度心理调适。如通过向AI心理机器人倾诉,获取情感安抚与积极应对建议;参与AI模拟演讲场景中的互动练习,缓解社交压力。这些服务可以跨越时空,弥补传统心理健康服务体系中存在的资源缺口。
提高心理健康资源推送精度。在心理健康宣传教育方面,通过人工智能技术提升资源推送的针对性、精准化。如针对有自主学习情绪管理策略需求的青少年,为其推送个性化的情绪管理案例;对于有理解自身心理状态变化需求的青少年,为其推送优质的心理健康知识库、高质量的心理状态自评工具。
提升心理健康风险的感知力。在以问卷调查为主要手段的心理健康测评中,部分青少年因掩饰或在社会赞许效应驱动下泸深配,呈现出“假阴性”的测评结果。在遵守专业规范与伦理的前提下,人工智能心理测评可以实现动态、无感、轻量化数据采集,提高测评接纳度、准确性,同时在施测、计分、结果呈现与解释方面更加智能化、便捷化。
增强心理问题干预的快捷性。在心理危机干预方面,利用生成式人工智能分析学生行为与学习情况等方面的数据,快速生成心理危机预警报告,为教师制定干预策略提供便利。针对突发事件,生成多情境应对预案与沟通话术,强化快速响应能力。在心理疾病治疗方面,应用人工智能治疗新模式新手段,建立快速精准智能医疗体系。
防止双刃剑效应
人工智能在助力青少年心理发展的同时,也可能会带来青少年自主性被蒙蔽、能动性被误导、创造性被弱化,以及数据泄露与滥用、隐私侵犯、人文关怀缺失等风险。过度依赖数字技术导致的网络沉迷、手机使用过度等也是青少年心理问题的常见诱因。当前,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于青少年心理健康服务的双刃剑效应初显,为此,要采取针对性举措进行系统应对。
推进青少年人工智能素养的普及。人工智能素养包括人智观念、技术实现、智能思维、伦理责任等方面。学校应将人工智能素养教育纳入课程体系,为青少年提供人工智能工具与平台的实际操作学习,重点培养青少年对人工智能生成内容的批判性评估能力,同时组织青少年开展关于人工智能伦理影响的专题研讨。此外,学校、家庭应向青少年推荐可靠的人工智能工具,引导青少年理性使用,学会辨析虚假信息,限制其访问和接触有害内容,在数字连接与数字断联的平衡中提升数字幸福感。注重引导低龄青少年安全、健康地使用人工智能工具。面对基础设施薄弱地区存在的数字鸿沟,重点解决青少年人工智能教育所需的硬件接入、师资能力、课程资源等问题,促进青少年人工智能教育的均衡发展。
预防数据泄露、滥用和隐私侵犯。近年来,青少年心理健康监测与干预软件平台采集个体数据(含生物特征数据)的现象引发关注。这种过度采集行为意味着大量敏感、隐私信息被获取。应综合考量技术应用的安全性及人工智能技术发展趋势等因素,加强人工智能产品进校园的备案与审核,加强数据安全与隐私保护治理。
加强心理健康服务中的人文关怀。人与人之间的人文关怀,个别化、充满温情的心理支持,人的同情和道德判断能力,是AI替代不了的。心理健康服务的人际情感温度难以被任何技术介质替代。要加强技术赋能与人文关怀的融合,做到既专业又温暖,防范因技术过度依赖导致心灵培育缺失。比如,由于训练数据缺乏代表性、产品开发与测试过程中输入数据多样性不足等原因,人工智能的输出中可能存在偏见甚至歧视性内容,要避免算法偏见对青少年群体的误导。
提升干预效果可验证性和持续性。在AI时代,人工智能心理干预迅猛发展。现有的大多数相关研究仅描述了实验方案,缺乏关键的研究结果与成效证据,需要开展更多的实证研究来验证人工智能心理干预的成效。此外,分析人工智能心理干预的成本与效益的研究很少,而这是确定技术干预能否常态化和可持续的关键。
开展人工智能心理干预的跨学科研究。人工智能对青少年心理发展的影响具有多面性和复杂性,不能简单以“好”或“坏”来界定,需综合考量。应汇聚计算机科学、心理学、脑科学、精神卫生学、教育学、伦理学等学科专家,开展人工智能对青少年心理健康影响机制的跨学科研究,并将可靠的研究成果转化为心理干预产品或青少年心理健康政策。
未来泸深配,应继续坚持伦理先行、以人为本,不断完善人工智能心理健康服务的伦理准则、规范及问责机制,保证供给安全、可信的人工智能心理干预工具,营造健康有序、向上向善的人工智能心理健康服务生态。
长宏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